东晋指晋朝的国都洛阳和临时国都长安被匈奴汉军占领后,晋孝怀帝和孝愍帝两个皇帝先后被杀,南渡的琅琊王司马睿以建康为国都继续晋朝国祚的王朝,由于相较洛阳的地理而言,建康居于东边,因此史称东晋,东晋从公元317年成立,到公元420年灭国,一共存在了103年。
也正是有了东晋打下的基础,使得后继南朝一直延续到公元589年的陈朝灭亡为止,总共272年,如果把东晋的外延扩展到纯汉人王朝,说他存在了272年也未尝不可。
南明一般是指从公元1644年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到公元1683年台湾的宁靖王朱术桂自杀,共39年。
对两者进行比较要遵循辩证法,辩证法的矛盾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外因和内因之分,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次要的,因此东晋比南明存在的时间长了64年,或者说纯汉人王朝延续了272年的原因,不能简单的归结于外患或者内忧,而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解释。
一、内因方面,政权的稳定性不同
展开剩余89%国祚的延续,很大程度决定于建国初期政权是否很快完成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渡,东晋政权在建国前就已经完成了从不稳定到基本稳定的过渡,而南明政权一直在内耗中更替,一直没有度过不稳定期。
1) 东晋政权的稳定
其实在司马睿渡江前后,江东政权也是不稳定的。
晋灭吴之后,南北矛盾尖锐,南人遭到北人歧视,当晋的统治在北方面临土崩瓦解之时,江东已经有相当一部人不愿意服从晋朝而打算独立。
司马睿渡江时的江东,刚刚经历了一场由陈敏造反引起的大规模战争,虽然这场席卷江东的战争在建康城下被平定,但之后的江东就处于群龙无首的无政府状态,靠着豪强大户的自治维护秩序,这些豪强大户既然有了自治的实力,对渡江而来的司马睿并不热衷,虽然态度各异,在不认同司马睿上却是一致的。
司马睿则有计划的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最终得到了江东豪族的认可。他先让仪表堂堂的王敦和王导陪同在秦淮河上观“禊”,向江东人士展示他非凡的外表气度,之后采用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对有名望的江东名士进行拜访,他还通过王导重点拜访了两位名士,顾荣和贺循,这两位名6s.ht3xy.cn士在江东士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司马睿让他们二人出仕做官,顾、贺二人的出仕对江东名士有巨大的示范作用,一时间江东各地名士纷至沓来,大批江东才俊如纪瞻、卞壸、周閗、刘超、昔日东吴名相张昭的曾孙张闿及孔衍等聚集到司马睿帐下,司马睿身边人才济济。
司马睿在对大多数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进行团结的同时,又对少部分反对者进行坚决驱赶和镇压,先赶走了寿春的太守周馥,又数战而斩杀了江州刺史华轶,又杀了世家出身,战功赫赫却有异心的周閗,再杀了在江淮人心中有很高威信的周续,这使得司马睿的政权在江东获得了基本的稳固。
随着司马睿政权的稳固,从中原南渡到江东的豪杰俊士越来越多,以至于后来司马睿身边的幕僚团成员,光是在中原担任过太守以上职位的就有一百余人,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到来,又为江东的稳定起到了加强作用。
紧随人事的调整,司马睿也很快完成了对外的战略部署,将战略防线从长江推至淮水一线,大大增加了建康所处的战略纵深,将武昌、庐江和淮南连为一体,由陶侃、周访和纪瞻各领大军呈一字型排列在扬、江、湘、交、广五州的北方防线上,形成一道铜墙铁壁,严密封堵住北方之敌的南下之路,这条战线的建立,有力阻挡了石勒大军的南下。
内外环境稳定之后,司马睿大力开荒种地,大力发展经济,将手下的济济的人才放出去为官一方,这些本就有为官经验的人才很快就能独当一面,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整个国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司马睿政权的稳定,还依赖于他重要的副手王导,司马睿南渡的很多政策都是王导制定的,王导制定了重要的“谦以接士,俭以足用,清静为政,抚绥新旧。”的十六字战略,司马睿悉数采纳,也才使得江东归心,而随着王导的地位上升,又出现了以王导为首的豪门大户和皇帝共治的局面,俗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共天下的局面,又稳固了东晋的政权,也在后来王敦叛乱中得到了检验。
王敦的父亲和王导的父亲是堂兄弟,都源出琅琊王氏,可是王敦造反之后,王导坚决站在皇室一边,最后将王敦的叛乱扑灭,这倒不是因为王导对皇室的忠心,而是权衡之后的结果。因为“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让王导已经有了相当于半个皇帝的地位,如果王敦做了皇帝,王导就会失去这种地位,因此,这种“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也保证了政权的稳定。
2) 南明政权的不稳定
反观南明,在李自成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杀后,明朝官员们最初的心态就是将之看做明亡顺兴的改朝换代,因此纷纷归顺大顺,在京的两三千名明朝官员自尽的只有二十来人,不长的时间内,地处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北方明军已经全部归降大顺,由于明朝精锐主要在北方,如此一来,明朝的实力很快就被削弱了一大半。
再由于北京崇祯帝死得太突然,南京留都的官员们没有一点准备,他们得到消息后匆忙商议重立新君,可是崇祯的三个儿子都已经被大顺军俘获,已经没有直系的皇位继承人,这时候在立君的问题上就发生了严重分裂,分为福王、桂王、惠王和潞王四派,各派都有实力人物支持,按照封建伦序观,福王的资格最强,而潞王资格最弱,因此从条件上来说,立福王是最好的,福王朱由崧不仅占有血缘的优势,又处在距5h.ht3xy.cn离南京最近的淮安,可是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为了自己的狭隘私利,选择潞王朱常淓,史可法虽为东林党人,但他从折中出发,和马士英商量后打算立桂王,史可法的折中方案其实也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可是后来当马士英得知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几位有实力的武将决定拥立福王朱由崧后,为了自己的私利竟然私下改变决定,从而造成了史可法的孤立,加之史可法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定,左右摇摆,使得南明上层官僚之间发生混乱和分裂。
因此自崇祯死后,南方明朝就处于争权夺利的内耗状态。
由于福王背后有强大的军队支持,因此福王得以被立为君,这又埋下了拥戴不同候选君王的各路人马进行党争的伏笔,拥立福王又是武将的头功,这又埋下了武将跋扈的伏笔。
福王的弘光朝成立,弘光帝本就不是具有中兴之相的皇帝,荒淫无道,根本就是过一天算一天,而且外战外行的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四镇由于拥立有功,开始操纵朝政,兵部尚书史可法被边缘化,而实力强大的东林党人并没有放下成见一致对外,而是为了推翻福王又搞出了一系列如“伪太子”“童妃”的事件,严重削弱明的实力。
弘光朝灭亡之后,唐王朱聿键建立的隆武朝政权依然没有统一,隆武帝朱聿键本也有励精图治之相,可是以鲁王朱以海为监国的一方与之抗衡,他的政令根本无法得到贯彻,党争依然激烈。
隆武帝遇害后,他的弟弟朱聿粤在广州称帝,称绍武政权,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称永历政权,小小的广东一省竟然出现了两个帝王,而且在清兵大兵压境之计,双方竟然开始了内战,清兵化妆成明军,乘机灭了绍武政权。
永历帝朱由榔毫无主见,也不是有能力的皇帝。这时又有广西军庆国公陈邦博同广东军李成栋之间为争夺朝廷权力而发生斗争,引得大量官员参与进来,形成楚党和吴党之间的党争,除此之外,还有几次大规模的武将之间的火并,最典型的就是何腾蛟导演的湖南南明军队之间的火并,葬送了明军一度在湖南占据的主动。
以上可以看出,南明政权一直是个不稳定的松散群体。
因此两相对比,东晋政权很快就得到稳定,而南明政权则一直存在于不稳定中。
二、外因方面,外敌的力量和战略目标不同
1) 东晋的外敌,没有形成一股统一的力量,而且民族矛盾不可调和
东晋面临的敌人很明确,就是南附的匈奴,晋朝内部虽然打打杀杀不断,可是对异族的态度却是同仇敌忾,导致北方的匈奴费了很大劲才清除北方的晋军,可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北方的晋军被清除后,其他民族,如鲜卑、氐族、羌族和羯族又乘机兴起,使得北方大地一片混乱。
羯族石勒大军在鼎盛时期曾有过南下的战略,但是由于连日大雨等气候、地理原因,再加之粮草不济,又中了江东晋军的埋伏,不得不知难而退,之后北方的力量始终难以进入东晋,给江东的东晋政权以长时间的休整。
晋时期的汉胡矛盾也始终不可调和,不说晋和各民族的对立,就是各民族政权内部,汉胡之间的矛盾都是始终没有解决,比如刘聪先后对两位晋朝5x.ht3xy.cn皇帝进行侮辱后杀害,这极大伤害了汉人的感情,石勒阵营中的汉人官员也备受歧视,哪怕说错话都有可能被杀头,这些矛盾都削弱了政权的实力,而且北方不断有汉人起义的行为发生,造成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后方很不稳定,也让他们无暇进行南侵。
2) 南明的外敌,有统一全国的目标,内部团结,政治手腕灵活
南明的外敌,是已经统一了长江以北的清军,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入主华夏,消灭所有的明军,满洲清军本就战斗力强悍,占领了广大的北方之后更加士气如虹,再加之清军中有很多都是投降的明军,诸如辽东南下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王,这些投降的明军本就比南方明军战争经验丰富,因此在军事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一路克关斩将,为清军攻城略地立下汗马功劳。
这个时期有一个非常奇怪的一个现象,都是汉人的南明政权内耗纷争不断,而多民族的满清政营却能团结一致,统一号令。
除了军事上的优势,满清在政治上也越来越灵活,其重要性慢慢的超过了军事。由于满清人口少,占领大半个中国后,老一代武士被年轻一代取代,这些年轻的武士不复祖辈的武勇,慢慢沉醉于功成名就的温柔乡中,这时满清在战场上更多的依赖汉军,在政治策略上也发生了变化,采用以汉制汉,诸如启用洪承畴经略西南,利用郑芝龙招抚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同平西王吴三桂联姻,把镇守广东的靖南王耿继茂移镇广西,让他不仅统率原部兵马还兼管原定南王麾下的军队等等,起到了非常大的效果,其中永历帝的被俘,就是汉人吴三桂的功劳,因此满清的这些手段的运用,也直接加速了南明的灭亡。
综合起来看,东晋比南明享国长久,是因为在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都有着南明没有的优势。
发布于:四川省顺阳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